当前位置:主页 > 列表页 > 正文

AI 时代的背面,AI 与恶的距离

2023-10-30 10:28 | 出处: 刺猬公社

“我被人用AI做的私密裸照威胁了,我该怎么办? ”

2023年10月16日,小红书博主“tinky是只喵”发布帖子称,自己受到了AI裸照的威胁 。

从邮件内容可以看到,一位自称裸体绘画艺术家的外国人声称自己受到委托 ,按要求 制作博主的裸体图片 。 但委托人 最终 并没有支付费用,所以他决定向博主索要500USDT(一种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,500USDT约合人民币3500元),否则自己将会把带有博主形象的裸照进行公开售卖,并且根据博主的社交账号内容继续制作裸照。

“我看了那些照片,不知情的人真的会以为是我。 ”在评论区里,“tinky是只喵”忧心忡忡地表示。

这并不是孤例,打开各大社交网站进行搜索,类似的求助帖非常多,勒索者主要面向年轻男女,利用AI合成的色情图片进行敲诈勒索, 俨然成为一种新型电诈方式 。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在极易泄露个人形象的今天,即使你什么都没有做,都可能因为AI图片受到威胁。

不仅是敲诈,利用AI产出不当内容、AI电信诈骗、AI侵权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。

技术本身没有善恶,但使用技术的人有。 当我们为AI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欢呼时, 一个不得不 面对 的事实是,新技术出现后,往往 也 会被应用于各种灰色地带 。 从色情产业到Deepfake诈骗,在互联网的幽暗角落里,AI滋生的阴影正在不断扩大。


AI,游走于灰色地带


当ChatGPT以黑马之姿闯入人类互联网世界时,我们或许就应该意识到,生成式AI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滑向灰色地带的风险。毕竟他们展现出的反馈能力远超人们的想象,只要用户有需求,他们很容易就能成为“完美伴侣”,带有性意味的对话开始被制造。

在刺猬公社此前发布的文章《除了主动示爱的机器人,AI还能给社区产品带来什么?》中,我们曾提到过虎扑App推出的AI对话产品“女娲AI”,其带有的擦边属性一度引起热议。

但类似问题不是某个产品所独有,市面上的大多数AI对话产品,使用层面基本都存在着一些灰色地带,甚至不少用户就是为了随意“开车”才选择虚拟恋人。

AI对话产品使用者飞禾告诉刺猬公社,虎扑女娲AI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公共社区属性,事实上,按照虎扑AI上的这种尺度,跟很多AI对话软件相比只是初级玩家。“根据我体验过的,很多AI软件都能实现类似的体验,只要你不断训练,引导,就能打造一个愿意跟你‘开车’的虚拟恋人。”

她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她曾使用过的软件,“Glow、筑梦岛等都能有类似的功能,相对社区产品的AI对话来说,这些App上的对话更私密,所以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。” 这或许也是平台并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深度监管的原因。

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会“开车”的虚拟恋人是每个用户独属的,在Glow等一系列软件上,会有其他用户训练的智能体开放对话,其中的一些在介绍一栏就会公然显示“为了金钱做任何事”“柔弱不会反抗”等颇具性暗示的标签。

此类内容也会受到部分用户的反感。在小红书等App上,就有很多对AI对话机器人的相关吐槽,在无意间开启一场对话后,AI展现出的“恶臭”发言令人崩溃。“我只是想体验一下而已,为什么要经历这样奇怪的对话。”

事实上,在各种用户的调教下,人工智能“骚扰”用户的情况已经不再是新闻。

2023年初,社交聊天AI产品Replika就曾爆出大量“性骚扰”事件,许多用户精心训练出来的AI智能体突然不再亲切谨慎,反而口出“暴言”,大谈亲密内容。一些智能体甚至会发送大尺度照片,给予用户视觉冲击。

当视之为亲朋的AI突然开始输出色情图片,许多用户都难以接受。值得注意的是,Replika背后的科技公司luka一度以大尺度亲密聊天作为变现转化的重要方式,只要每月付费,就能和AI智能体畅聊成人内容。那一次群体“性骚扰”事件,其实是版本更新下AI的大规模失控。

“跟很多社交软件一样,AI对话产品可能就是需要满足用户的一些‘性幻想’,才能真正吸引到更多用户,尤其是有消费能力的用户。”飞禾认为,事实就是,搞“擦边”确实能带来关注和转化,这是国内外AI对话产品都在面临的罗生门。

在类似的问题上,AI生图更是已经成为“重灾区”。

作为AIGC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,在Stable Diffusion、Midjourney等模型产品的飞速发展下,AI生图不仅在精度、创意上展现出了超强的创作能力,也成为了更多人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工具。

打开国内外各大网络平台,能够看到各种真人风格的AI图片,主打一个“低级趣味”,大量穿着暴露、身材夸张的AI图片充斥在用户眼前,毕竟其生成成本极低。

在各种灰色地带,贩卖大尺度的AI照片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盈利方式,手指一点就能生成一批一批高质量的暴露图片,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本万利的营生。


谁是受害者?


在人性的驱动下,AI难以避免地成为了低俗内容的生产工具,同时新的讨论也开始在网络上蔓延:在AIGC时代,色情内容也由AI生成,那么是否可以减少现实生活中偷拍等事件的发生?在一些人看来,或许“凭空生成”的AI图能够取代真人色情内容,从而减少N号房这样的悲剧。

但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。

在被大量用于生产低俗内容时,作为灰色产业的一环,AI正在成为罪犯的帮凶。开篇提到的“AI裸照勒索”就是最常见的犯罪方式,其运用的AI技术被称为DeepFake,也就是深度伪造。

DeepFake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,从移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之时,这种深度伪造就已经开始发展,近几年流行的换脸就是DeepFake的主要表现方式。但在AIGC崛起之前,换脸等技术仍旧有较大瑕疵,普通人通过仔细观察,基本都能分辨出换脸内容。但伴随着AI生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,DeepFake也迎来了质变,从而扩大其伤害性。

在AI时代,我们很难用肉眼分辨出一张图片、一段视频的真假了。

千岳就是DeepFake的受害者之一。作为平面设计师,他很早就开始接触AI相关的产品了,但很难想到,有一天自己会成为AI生图的受害者。2023年7月,他结识了一位“网友”,互相加上了QQ。

“其实有点难以启齿,没有管住自己的欲望。”在对方的引导下,他下载了一个软件,很快,对方在QQ上给他发送了两张裸照,照片上的脸赫然就是他自己。

“应该是软件访问了我的通讯录和相册。”千岳告诉刺猬公社,对方根据读取到的相册内容直接AI合成了裸照,并很快打来了勒索电话,“对面是男声,上来就威胁我,要4、5万元,否则就把照片发给我通讯录里的所有人。”千岳向对方表示没钱,勒索者则直接威胁“没钱就去贷款”。

他最终没有妥协,并在第一时间报了警。“我运气比较好,对方可能看我没有价值就不浪费时间了。”在被拒绝后,勒索者发来了一张短信图片,显示已经将合成的照片发送给了千岳的亲友。但值得庆幸的是,并没有人真正收到。“估计也是合成的,主要还是我运气比较好,他们也是要KPI的,看我没有同意就放弃了。”

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,已经有许多人因为AI合成图被勒索。

受到勒索的当天,千岳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帖子求助,帖子发布后,有四五个类似经历的人向他咨询,其中有一些已经选择“破财免灾”。“警察告诉我,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方法就是删除拉黑不理睬。”千岳表示,敲诈者基本都在境外,很难追查成功。

这种敲诈方式类似于一度非常猖獗的“裸聊”,同样是利用人的欲望,但AI的介入让整个过程更加简化了。只需要一个能够入侵相册和通讯录的软件,即使受害者不露脸,都会被合成色情图片,而且这些图片真假难辨。

不仅仅是没有“管住欲望”的男性会中招,女性同样容易受到类似的勒索。

开篇提到的博主,正是被人用自己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照片进行了DeepFake。 除了公开发布的照片外,一些AI图生图的小程序、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等,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窃取的渠道,通过把这些真实图片信息“喂”给AI,从而生成逼真的色情图片。 “现在遭遇这种敲诈的人非常多。 ”千岳告诉刺猬公社。

除了通过照片勒索外,在AI合成声音、实时换脸等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,相关领域的DeepFake诈骗也屡见不鲜。

“我接到的诈骗电话,声音跟我朋友一模一样,我没有分辨出来。”根据Macfee2023年5月发布的AI语音诈骗相关报告,有77%的受害者因为AI合成语音诈骗付出经济损失, 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损失超过1000美元,而这种骗局正在成为当下最主流的诈骗方式之一。

即使没有主观的勒索与诈骗行为,很多女性被恶意制作AI合成图片、视频后,也会遭受造谣、隐私泄露、网络暴力等困扰。值得关注的是,很多AI色情图片制作者,会从网络公共社区提取图片“喂”给AI,根据美媒404 Media的报道,CivitAI、Discord等AI生图网站都存在着抓取网络图片的情况,Reddit、YouTube等拥有庞大用户的网站都深受其害。

AI色情图片创作者们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里搜刮着照片、图像信息,最终“喂养”出名为色情内容的“恶兽”。 当他们流出到全网,普通人面临的可能是敲诈勒索,名人明星面对的可能就是大规模的图像视频造谣。

现如今,很多明星、网红都已经成为DeepFake的受害者,在AI技术的加持下,大量换脸视频、合成图片被制造出来,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。这是一场从上到下的危机,在AI时代,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迫成为“商品”,“有图有真相”不复存焉。


脱缰、失控、治理


除了色情内容、诈骗勒索等灰色产业外,AIGC背后的内容侵权问题也 愈演愈烈。

AI绘图所引发的大讨论仍在眼前,反对者认为AI生图是“尸块拼接”“畸形产物”。在他们看来,AI生图并不是一种创作,而是一种重组,被投喂了一个画师的大量作品后,AI会不自觉的产生类似作品,这本身就是一种侵权。而当AI绘图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平台后,这种“侵权”行为似乎越来越明显,甚至出现了企业利用AI侵权的行为。

AI绘图争吵不断,而在文本领域,新的“信任危机”也在蔓延。2023年9月,亚马逊推出了新的政策,限制AI内容制作者每日出版作品的数量。原因就在于,AI生成的书籍,正在扰乱整个图书市场。

跟AI生图一样,AI生成文本内容同样基于对网络文本的大量深度学习,而当生成某一种类型的书籍时,不可避免地会参考某些作家的文本,于是侵权问题再度出现。6月,就有一批作家与用户向亚马逊抗议,原因是青少年言情小说榜上AI生成的“书”明显带有一些作家的风格色彩。

当一位作家在网络上大量发布文本内容后,其创作的文本很有可能被AI书籍创作者作为训练数据投喂给AI,最终养成一个跟作家本身风格类似的AI创作者,抢占作家自身应有的读者和收益。

另一方面,AI创作的高效率、低成本也致使AI书籍过分泛滥,内容却难以保证质量,整个市场被AI作品充斥,扰乱用户的消费过程。

从AI图片到AI书籍,侵权、泛滥现象层出不穷,归根结底上是AI创作低门槛、弱监管所导致的创作脱缰,是“人”所导致的。但在AI产品大量出现的今天,AI自身的失控也值得关注。

当产品的运维过程出现失误,AI自身很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,前面提到的Replika智能体骚扰事件就是一个例证。

大厂也难以避免类似问题,2023年10月,Meta推出了AI生成聊天贴纸功能“Emu”,用户可以通过prompt在几秒钟内创建独属于自己的高质量贴纸。但贴纸本身的内容却令人大跌眼镜,由于缺乏过滤系统,当用户对有争议的提示词进行组合输入后,AI会产出各种奇形怪状的贴纸,比如带有女性特征的马斯克、手持武器的孩子等。

目前已经有数十亿张贴纸被创作出来,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户参透系统bug后的“整活”,各种邪典猎奇的形象被创作出来,其中很多都是违反社区规则的。当系统本身出现问题,AI的失控就难以避免,毕竟用户是难以规范的。

关于AI技术的脱缰与失控问题是必须解决的,但对于技术开发者、企业、监管部门等产业上下游的所有参与者来说,这个问题都很具有挑战性。

难点首先在于AI技术的开源性质,在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情况下,技术如何被应用是很难规范的;而在内容保护、版权维护等角度,需要对所有内容社区进行规范,实施难度极大;在最关键的“人”这一环,灰色地带会产生相当大的商业转化空间,当利益成为唯一的驱动力,一切治理的推动都会难上加难。

国内的治理正在路上。

2023年10月12日,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,该协会由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、阿里云、华为、金山等单位企业共同发起。该协会将会在国内AI安全领域发起努力,其中内容安全、隐私保护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更是重中之重。

从目前的现实来看,行业上游的治理仍需要时间,法规制定、监管必然会成为当下的治理重点。

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,AI正在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工具,并且正在改变这个世界。但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,我们需要保有一份警惕。

毕竟技术背后的,是需要约束的人性。

相关文章